为深入探寻开封市水稻乡双河铺社区稻虾养殖产业从萌芽到壮大的发展脉络,解锁“农业筑基+文化赋能+旅游引流”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6月27日,我们“乡见未来”队在沉浸式实践中深化社会认知、厚植责任担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耦合,开展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水稻乡活动项目
1、农事体验类
小龙虾体验:基地设有专门的区域供游客钓虾,提供钓具和钓饵,大人可以体验用钓鱼竿钓虾,很考验耐心和技术;小孩子则有浅水区,可以在这里玩水、捕捉小龙虾和小鱼,感受收获的喜悦。钓到的虾和鱼在规定范围内可以带走,园区会提供鱼桶、钓竿、小板凳等工具。



家禽养殖体验:基地设置了家禽养殖体验区,孩子们可以亲手给小鸡、小鸭喂食,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部分时段还会有抓鸡活动。




2、休闲观光类
田园风光漫步:基地内连片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稻浪,周边绿树环绕,沿着田埂散步,可以欣赏田园美景,还能看到各种水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其次,基地还有连片荷池,荷叶层层叠叠,荷花随风摇曳,荷香清新,是夏天消暑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野炊体验:基地会提供一些基本的野炊设备,如烤架、桌椅等,游客也可自带野炊工具和食材,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自己动手烹饪美食的乐趣。野炊区域周边是大片的稻田和自然景观,在野炊过程中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在水稻村调研期间,我们重点向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和村民发放调查问卷。过程中,多数受访者积极配合,但部分村民因对问卷内容不熟悉,存在理解困难。对此,我们耐心逐题解释,用通俗语言说明问题含义和填写要求,确保他们能准确表达想法。大家的配合让调研得以顺利推进,也为我们收集到了贴合当地实际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团队成员先与村民们进行了访谈,了解到水稻乡目前盈利模式,并与村民一同参观了实验田,村民们对未来水稻乡发展表示充满期望。随后与双河铺社区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当前问题主要聚焦于村庄老龄化较严重,年轻主力多为外出务工,冬天景区处于不盈利状态等问题,未来发展将深化研学采摘等不同领域,打造农文旅于一体的发展模式,激发乡村活力,增进农民收入,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为深入了解开封市水稻乡稻虾养殖的发展状况,探索乡村融合发展新路径,让南北堤村、黄河观景台与水稻乡联合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并且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6月27日,我们“乡见未来”团队三下乡实验团队在前往河南省开封市水稻乡双河铺社区后,到达水稻乡南北堤村,继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考察南北堤村的农家乐和民宿发展情况,和黄河观景台现状。
南北堤村农家乐
考察完水稻乡时,肚子早已咕咕叫,便想着去南北堤村的农家乐坐坐,尝尝当地的“家常味”。
我们选的是“河畔人家”,店门口的大水池里,养着不少当地的黄河鱼,我们挑了条活蹦乱跳的,看着就新鲜。接着进了店,对着琳琅满目的新鲜食材现点现做——咱就爱吃这口现摘现做的鲜,预制菜可入不了眼。
筷子夹着鲜美的鱼肉时,大伙儿也没闲着——琢磨着怎么帮水稻乡补短板,让南北堤村和水稻乡拧成一股绳往前奔。

南北堤村民宿
在去体验南北堤村农家乐的路途中,我们发现了南北堤村巧妙的利用了闲置的土地,将自家用不到的房屋或者土地,改建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这些民宿深深地吸引到了我们,所以,我们选了几个具有特色的民宿进去和老板进行了交流,这些民宿不仅为外地游客提供舒服的住宿环境,还为游客们提供特色美食,介绍南北堤村的特色,宣传当地的文化,为当地文化的传播贡献了力量。老板们称,这些民宿的开办,不仅解决了闲置土地的放置问题,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黄河观景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开封水稻乡黄河观景台坐落于开封黄河黑岗口生态修复绿化景观工程项目区,北靠黄河,南邻黑池,是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节点。团队前往黄河观景台进行了考察,在宽阔的观景台上观赏到黄河滚滚东流,浩荡无边的雄浑壮丽。同时,在黄河河势观测台,我们看见了历年来黄河水位的上涨,每一分厘的变化背后都隐藏着政府对黄河的关切。由此,团队对黄河周边景观有了初步了解,为后续相关旅游规划奠定了认知基础。

团队成员感想
陈铮熹:
开封水稻乡是一个典型的农文旅代表,对其进行调研,有效地了解当地农旅情况,分析当地景点收入种类以及主要收入等等,得出一些现实问题,让其更好的发展,突破壁垒。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大学生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一个机会,我们团队积极响应并认真负责地深入考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在这次的南北堤村和黄河观景台调研中,我们既发现了其的不足,也了解了其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规划,并且将其两者与水稻乡联合起来思考调研,收获颇丰。“三下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大学生更了解,在我们的专业上能为一片地区的发展贡献什么力量,我们也会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万路晨:
开封市水稻乡双河铺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这里将稻虾种植与文旅融合,既有利于粮食的发展,又推动了了产业融合的发展。从昔日单一农业村,到如今稻虾共养基地,是网红打卡地,农特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水稻乡的蜕变印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以特色产业为基,激活本土资源。村民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增收”,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到“洁净美”。这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要守好乡土本色,也要善用创新思维,方能绘就宜居宜业的新图景。
开封市南地北村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典型例子。从昔日破旧的瓦房到现在具有特色的民宿,从泥泞小路到硬化路网,变化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村民的精气神。村子以本土资源为根,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依托黄河文化打造研学项目,让村民既能守着家园增收,又能留住乡愁记忆。乡村振兴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深挖地域特色,激活内生动力,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如此,乡村方能在振兴路上越走越远。
鲁海婴:
开封市水稻乡通过农旅融合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调研发现,水稻虾养殖基地主要雇佣60-70岁的老年劳动力。这些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老人更倾向于继续劳作而非居家养老,加之子女外出务工,基地工作既提供了适度收入(月均约2000元),也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同时,基地以1500元/亩/年的价格流转土地,与农户自种收益基本持平。该项目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渠道,还带动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我希望能够继续支持此类农旅融合项目的发展。
开封市南北堤村的文旅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调研显示,当地村民正逐步从传统种植养殖转向经营农家乐和民宿,其收入水平与原先务农收入相当,但获得了更多可支配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转型有效促进了青年返乡就业,既缓解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核心景点的黄河观景台,不仅提升了村庄景观价值,更带动了整体经济发展。我建议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村民生活环境,推动南北堤村的可持续发展。
王雪影:
在开封市水稻乡双河铺社区的调研中,我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这里不仅有钓小龙虾等特色农文旅项目,稻田实验田也生机勃勃,荷花打卡点美不胜收。看到儿童游玩设施正在优化,我觉得水稻乡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我深刻体会到村民对乡村发展的期待和热情。农文旅结合充满魅力与潜力,在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实践方式,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在开封市南北堤村的调研中,我们深入体验了农家乐的淳朴与热情,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食,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黄河生态带让我们领略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黄河的壮阔与村子的宁静相互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也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团队名称:“乡见未来”三下乡实践团
队长:
旅游管理24级 陈铮熹
成员:
旅游管理24级 万路晨、旅游管理24级 鲁海婴、旅游管理24级 王雪影、旅游管理24级 李琪、旅游管理24级 吴思忆、旅游管理24级 张紫微、文化产业24级 王铭